2019年春节期间,由日本京都大学收藏、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拍摄的中国老照片在公开后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,尤其是在涉及的城市文史爱好者群体中。我们的民间探考团队加班加点大发配资,深入查阅、辨识资料,最终从中挑选出一些珍贵的青岛老照片,并在连续两天内进行了图文首发,第一时间与岛城的朋友们分享这些历史的珍贵记忆。
这些老照片一经曝光,立刻引起了岛城的热烈讨论,不少人对照片中的历史场景产生了浓厚兴趣,并且掀起了热烈的争论和讨论。有许多有趣的小插曲也随之浮出水面,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例如,照片中的第一海水浴场大门垛,因为与第二海水浴场的大门垛外形十分相似,留言讨论不计其数,甚至达到了几百条的规模。
这一讨论的焦点之一,是关于第一海水浴场大门垛的真相。我们的探考团队在袁宾久老师的带领下,回顾了部分老青岛的回忆,逐步还原了历史背景,逐渐揭开了照片中的迷雾。
展开剩余82%照片中的第一海水浴场大门垛原图经过细致的调整后,可以清晰看到大门上方的“第一海水浴场”六个大字。进一步观察,大门四周共有四个门垛和九根雕花石柱,照片中最东边的门垛并未完全出现在镜头中,仅有一个石柱被隐约拍到。这个照片展示的是德占青岛时期的第一海水浴场,画面中,海滨旅馆与海滨浴场之间相对的两座凉亭相映成趣,成为了一个亮丽的景致(此处已作红圈标注)。
这两座凉亭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为了吸引游客而修建的,当时德占政府在日本、香港等地大力宣传青岛的海滨浴场,吸引了大量游客。为了营造更舒适的环境,在浴场的东西两侧分别修建了两座欧式风格的露天凉亭,这些亭子与海滨沙滩上的木质更衣室相得益彰,既美观又和谐。
为了进一步提高海水浴场的娱乐性和休闲性,每到旅游季节,德国海军第三营的乐队成员每周都会在凉亭内演奏悠扬的乐曲,为游客提供一种艺术享受。这两座凉亭因此被称为“音乐亭”,也成为海滨浴场旁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在这张老照片中,两座音乐亭之间靠左边的凉亭附近,还能看到一座具有中式风格的小凉亭,这座凉亭旁边有一条通道,直接连接南海路与海水浴场,构成了一个美丽的景观。
另一张老照片中的凉亭也成为了讨论的重点。在日本京都大学收藏的这一张浴场大门垛的照片中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左侧门垛背后的凉亭。对比照片中德占时期的老照片(右侧照片中的中间凉亭),可以发现门垛的位置基本相同,不过现在的门垛已经被周围的绿树掩映,只隐约露出一些轮廓。
尽管如此,也有很多人将这座凉亭与现在第二海水浴场的大门垛相混淆。通过仔细分析,无论是从门垛的造型、内外景观,还是字体的不同,二者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。
历史资料显示,曾经的第一海水浴场沿南海路一带曾有三处大门。通过一张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航拍图,可以看到南海路上的绿树成荫,海滨旅馆对面的通道上,左侧可见那座中式风格的凉亭。
另外,在1945年的航拍图中,门垛的影像依稀可见。尽管经过多方查阅,仍未找到更多关于一浴大门垛的后期照片,这无疑是一个遗憾。门垛何时消失至今依然是一个争论的焦点。多数老青岛的网友认为,门垛的消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浴场改造过程中,但无论如何,这一历史印迹也曾是岛城记忆的一部分。
在文末,我们依然收录了部分读者朋友的留言,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曾经的记忆,探讨第一海水浴场的大门垛。
1. 冒险家:
关于第一海水浴场的门垛的确存在过,可能是文革时期为了纪念主席畅游长江的活动,便于大型车辆进出浴场,运送海上标语器材时清理了门垛。
2. PaLa Ding、护卫舰:
第一海水浴场的大门门柱肯定是在60年代以前拆除的。我小时候就住在大门东侧不到几十米的地方,1966年开始上小学时,这座门柱已经没有了,但可以清晰记得大门柱中间的小石柱和两旁的槐树。
3. 火烧连营:
我在一浴生活过,记得在解放后,门垛经过一些改造。大门的两边有墙面,可以用来贴语录。门垛经过改造后,形态上有些变化,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。
4. 格兰地:
印象中第一海水浴场的大门两侧有门垛,门口旁有小马路牙子,走进去两边是更衣室和树木,还有小摊贩卖东西。
从这些留言中可以看出大发配资,尽管时光流逝,但第一海水浴场的大门垛依然深深留在人们心中,成为了岛城老青岛记忆的一部分。对于一些没有文物保护价值的老物件,它们的存在更多地是通过记忆传承,成为了青岛人集体历史的见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