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3年,朱文玉,一名来自江苏的普通农民,前往上海探望他的继母姚庆玲。这次到上海的原因并非出自他的个人意愿。对于朱文玉来说悦倍网,家庭的经济状况一直捉襟见肘,能够负担得起的开销本就不多,哪有余力去远赴上海探亲?然而,继母姚庆玲的电报催促着他赶往上海,电报中仅写着简短的一句话:“放下手头的工作,赶紧来上海,我有紧急的事情需要你!”于是,朱文玉不得不急忙启程,前往上海。
见到继母后,朱文玉迫不及待地询问: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”姚庆玲没有立即回答,而是转身进屋。当她再次走出来时,手中竟然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。姚庆玲简洁地说道:“这个孩子,你带回家抚养吧!”尽管朱家经济状况紧张,增加一个孩子显然会给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,但朱文玉并没有拒绝。事实上,朱文玉与妻子婚后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,他们之前已收养了一个女儿,如今又能收养一个儿子,对于他们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。
临别时,姚庆玲告诉朱文玉:“这个孩子命运多舛,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,小名叫毛毛。”朱文玉信任继母的品行,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收养孩子,甚至没有问毛毛的具体背景与来历。毛毛的到来给朱家带来了无比的欢乐,妻子笑得合不拢嘴,两人经过商议后,决定为这个养子取名“鸿兴”。尽管孩子们并非亲生,但朱家夫妇依然对他们视如己出。在那个贫困的年代,朱文玉夫妻将家中所剩无几的白面都留给了养子养女,这份无私的爱与关怀,令人感动。
展开剩余80%时间飞快流逝,到了1939年,朱鸿兴已经在朱家生活了六年。那天,朱文玉与妻子商量:“尽管我们的家境困难,但我们不能让孩子过得太辛苦,还是应该让他们读几年书。”妻子点头同意:“是啊,孩子们认识几个字,总比一无所知强。”在那个连温饱都是问题的年代,能够想到让孩子读书,足以见得朱文玉夫妇的眼界与思想非常开明。
为了供孩子上学,朱文玉夫妻更加节衣缩食。虽然日子依然艰苦,但他们坚信,为了孩子们的未来,一切都值得付出。几年后,养女嫁人,家庭的经济状况更显拮据,已无力继续供养朱鸿兴上学。于是,朱鸿兴在亲戚的介绍下,来到上海当学徒工作。朱家夫妻还打算攒点钱,未来为儿子娶媳妇,可不幸的是,1946年几位陌生人的到来,却揭开了朱鸿兴的身世秘密,也彻底打破了朱家夫妻的美好计划。
几位陌生人告诉朱文玉夫妇,原来朱鸿兴的生父是刘少奇,生母是何宝珍。何宝珍不仅是中共的关键领导人物,还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。这番话如同晴天霹雳,让朱文玉夫妻大为震惊。尤其是在听到何宝珍的事迹后,夫妻俩的心中充满了对她的崇敬与敬佩。何宝珍出生贫困,但她刻苦学习,最终投身于革命事业,并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家里与刘少奇相识。为了革命的需要,何宝珍被调到刘少奇身边工作,二人因日久生情,于1923年结为夫妻。
婚后,何宝珍与刘少奇一起为革命事业奔波,冒着生命危险,从南方走到北方,何宝珍不仅悉心照料丈夫的饮食起居,而且凭借自身的工作能力,得到了革命组织的高度认可。在每一个新的地点,她主要负责妇女和群众工作,为革命吸纳了许多优秀的党员。同时,何宝珍也在这些艰苦的岁月里,先后为刘少奇生下了三个孩子:长子刘允斌、女儿刘爱琴和小儿子刘允若。被朱文玉收养的“毛毛”,就是刘允若。
刘允若出生于1930年,当时,家里已经有了两个孩子。可是,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,这两个孩子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。对于刘允若来说,父母格外宠爱他,但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。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,他离开了上海,而母亲何宝珍则在1933年被敌人捕获,次年壮烈牺牲于南京雨花台。何宝珍被抓时,机智地将毛毛交给了房东太太的怀里,孩子因此得以幸免。而后,地下党成员姚庆玲接手毛毛,将他送到了朱文玉家抚养。
毛毛在朱家生活的这些年里,哥哥刘允斌与姐姐刘爱琴在周总理与地下党的努力下,终于得以被接到延安,唯独毛毛的下落一直未曾查明。直到1946年,地下党的同志们才终于找到了毛毛的踪迹。当朱文玉夫妻听到自己养子真实身份的真相时,心情无比震撼。这些地下党员来朱家,是为了接走朱鸿兴,但他们并未强迫,而是首先征求了朱文玉夫妇的意见。虽然他们难以接受与养子分离,但内心深处的善良与理解,最终让他们同意了。
朱文玉夫妇深知,儿子的亲生父母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,他们的举动充满了尊重与敬意。而且,他们也有着极强的同理心,知道刘少奇和何宝珍始终牵挂着孩子,心里不禁感到一丝难过。在告别时,朱文玉夫妻带着朱鸿兴拍摄了一张全家福,记录下这一段深情的回忆。不久后,朱鸿兴终于见到了亲生父亲——刘少奇。
到达延安后,刘允若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。他不仅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,进入学校学习,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新中国成立后,为了让刘允若将来能为国家更好地服务,刘少奇将他送往苏联,学习导弹设计。此时的刘允若,早已不再是那个贫困的少年,而是国家领导人的后代,并且具备了强大的专业能力。
尽管如此,刘允若从未忘记养育自己的朱文玉夫妇。在延安期间,他经常与养父母通信,分享自己的成长与生活点滴。得知刘允若过得好,并且接受了高等教育,朱文玉夫妇感到无比欣慰。虽然刘允若去苏联后,通信渐少,但他们始终铭记着这段深厚的养育之情。
然而,命运再一次捉弄了刘允若。1953年,刘允若接到了养母去世的噩耗。身在苏联的他,心中充满了愧疚,因为无法回国亲自送别养母。他的父亲刘少奇得知此事后,决定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,由刘允若送给养父朱文玉,用以祭奠养母。不久后,朱文玉收到了刘允若的信,和一笔60元的安葬费。
从信中的称呼可以看出,尽管刘允若回到了生父身边,但在他心里,朱文玉夫妇依然是他亲生的父母。朱文玉也深感欣慰,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再见到“毛毛”。然而,命运再次捉弄了他。在妻子去世一年后,朱文玉因病去世,临终时,他手中紧握着那张全家福,泪水悄然滑落。这个世界上,再也没有机会见到“毛毛”了。
刘允若得知养父去世的消息后,心中无比悲痛悦倍网,他跪向祖国的方向,作出一种永别的姿势。这一次,他与养父的告别,再次深刻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。虽然刘允若的命运充满波折,他与生母共
发布于:天津市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